1. 首页 > 手游攻略

谍影重重4 谍影重重4为什么换主角

梆子

一九四七年十二日二十时三十分,蒋介石做东举行家宴,邀请一帮国名党大员会餐。

餐前顺带聊了几句天,说了几句闲话,在大家毕恭毕敬的奉承声中,蒋介石一抹大光头,汤恩伯与欧震兵团两路围剿华东野战军的战略部署新鲜出炉。

宋美龄适时出现,用一口软糯糯的上海话请大家吃饭。

一场隆重不失奢华的家宴,尽欢而散。

蒋介石完全没想到的是,他的南京卫戍司令张灵甫就此成了华东野战军的开胃菜,全副美械装备的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成了餐后甜点。

只因为参加家宴的其中一员,把这份情报及时传到了我地下党手中。

他是隐藏在敌人内部最深的红色间谍,人称“郭小鬼”。

战罗店

九一八事变,东三省的老百姓就差当着蒋介石的面朝他脸上来两口唾沫解气。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再次犯了寄望于国际联盟调解的错误,从而让日军轻松完成对中国军队的大包围后强行登陆。

淞沪会战爆发。

日军第11师团从川沙登陆后进攻罗店,罗店属于第二道防线,因守军薄弱而被轻松占领。

18军军长罗卓英立即命令第11师收复罗店,第11师趁日军立足未稳成功夺回罗店。

日本登陆成功后,第二道防线的罗店敌我双方必争的第一战场。

它是遏制日军南进上海的通道,也是中国军队守护内陆的大门。

飞机在天空乱窜;加农炮、步兵炮、山炮遍地开花;坦克、装甲车横冲直撞;重机枪吼的比喘息声还急,一队队日本士兵正死命往上冲。

地上躺满了尸体。

日本士兵是永远回不去了那樱花开满的东京,但更多的中国士兵,也永远看不到安宁的祖国大地。

中国士兵不悔,用自己的鲜血为后辈打出一份太平来,死的其所!

国民党第15集团军第14师第79团、第83团奉命攻打已经失守的罗店。

任务很快下达,高魁元率领83团正面强攻,阙汉骞则率领79团负责迂回包抄敌后。

日军在通往罗店的桥上以轻重机枪火力形成交叉封锁网,因没有山炮的支援,负责冲锋的83团几百名士兵在桥头壮烈牺牲。

激烈的战斗让守卫的日军无暇他顾,以至于他们完全没有察觉到79团的三个营已经摸到了背后的河边,其中第三营还搭桥过了河抄了他们的清水司令部。

正面战斗打的异常激烈,枪声就跟炮竹一样炸个不停,负责摸查情况的第三营不见其他两个营上来,根本不敢去捅日军的屁股,干脆带着从司令部缴获来的物资躲到一片竹林里去了,甚至忘了派人去通知余下的两营。(很大可能是营长阵亡了)

余下的两个营在河边左等右等,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接到郭汝瑰奉陈诚命令下达的撤退令无奈后撤。

藏在竹林里的第三营被日军发现后边打边撤,最后生还者不到半数。

83团将士的牺牲为79团创造的时机就这么被浪费了!

阙汉骞得知真实情况后气的差点拔枪毙人。

罗店失守。

守塘口

面对日军的强大的军备优势,第42旅旅长直接撂挑子不干了,副师长也不愿意接这烫手的山芋,师长霍揆彰只好将自己的参谋长郭汝瑰派去代理42旅旅长,奔赴南北塘口第一线。

守卫月浦的第九十八师被击溃后后撤,42旅将直面日军的正面进攻,第一次前线指挥作战的郭汝瑰笑称这是日本人给他三十岁生日放礼炮祝寿,惶惶的军心闻之一稳。

战斗激烈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包括配备飞机、大炮占据绝对优势的日军。

每一寸土地都是拉锯战,—个团三次就能冲光。

每一个人已经战斗到麻木。

为此郭汝瑰写下遗书以鼓励将士坚守,却依然阻止不了阵地逐渐后移,移却不丢。

右翼的阙汉骞旅、左翼的胡琏旅最后与郭汝瑰会合共用一个指挥所。

战斗打的如此惨烈,让陆大毕业的郭汝瑰有些不敢相信。

除了装备的巨大差距,国民党部队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善于构建防御工事,在炮轰之下就往竹林山包里躲,结果被日军的炮火集火,伤亡惨重,这纯粹是军事素养的问题。

这只能是拿命去抗的战斗。

七天七夜的战斗后,42旅奉命撤退,八千多人打的只剩二千多人,三十六挺重机枪只有四挺还能用。

一个文质彬彬的参谋长临危受命任旅长,七天七夜激战保阵地不丢,那就是响当当的铁血战将,陈诚为得到这么一个将才而欢欣。

儒帅也可做冲锋将!

将熊

淞沪会战的失败,让很多人开始了反思。

没人敢去指责校长蒋介石,但明眼人都知道蒋介石要为此次战役负极大的责任。

蒋介石刚愎自用,又好大喜功,还特别喜欢临时指挥。

他寄望于国际联盟的干预,结果把东三省给玩丢了。

要是上海再实行不抵抗政策,这次谁还来背黑锅?

蒋介石下令张治中率领第九集团军驻守上海。

由于上海有众多的外国租界,牵涉到各国利益,只要国际联盟干预,日本只能无功而返。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开战后占尽优势的中国军队被蒋介石三次叫停。

张治中率第九集团军到达上海请战,此时攻打无援的驻沪日军部队,就是板子上钉钉子的事——十拿九稳,但蒋介石又不想打了:“希等候命令并须避免小部队之冲突为要。

得知日本松井石根率领第三、第十一师团增援上海,蒋介石终于下令进攻,意图在日军到达前解决战斗。

第九集团军不负使命接连拔除日军多处据点,将其压缩至海军司令部一线。

美英法三国这时提出一个双方撤军的和平方案,蒋介石神操作来了,不顾正在将士浴血奋战的战况,下令:“今晚不可进攻,另候后命!”

经过两天的调解无果后,蒋介石决定先发制人,命令张治中向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虹口基地发起围攻,打算把日军赶下黄浦去。

由于虹口海军司令部是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工事,坚固耐攻,第九集团军始终无法攻下,于是将实情电告给了蒋介石。

为保护自家的权益,美英法三国提出将上海作为中立区的新提议。

蒋介石第三次下令停止进攻,把希望寄托在了九国公约日内瓦会议,由进攻转为消极防御,以至于让日军的增援部队轻松抵达马鞍列岛,随后在川沙口、吴淞口强行登陆。

蒋介石的寄望落空,便又派出了五虎上将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陈诚去救急,将几十万精锐密集于长江南岸狭长地带,以阻止增援的日军登陆。

张治中率领第九集团军防御上海城市,陈诚则率领第15集团军负责对抗日军的增援。

最奇葩的事发生了。

上海防地被日军突破,张治中打电话去驻地,才发现负责驻防的18军在驻地上消失了。

????

一查,18军罗卓英被蒋介石直接越级调去驻守罗石去了……

最后罗石没守住,上海也沦陷了。

当然,按照惯例,总有人来背锅,这次轮到何应钦。

绪战第一星期,不能用全力消灭沪上敌军。何部长未将所有巷战及攻击武器发给使用,待余想到战车与平射炮,催促使用,则已过其时,敌正式陆军,已在虬江码头与吴淞登陆矣。敬之误事误国,实非沙尠。

蒋介石下达的命令反复无常,下面执行的人更是摸不着头脑,这就造成了国民党军队不同部门的合作、信息传递全都不在一条线上,导致决策一变再变,难以应对战场变化,自发演变成了不惧牺牲的人海战术。

保家卫国,中国军人从不拉稀摆淡,但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随着国民党军队不断后撤,八路军挺进华北战场,开展游击战,随后取得平型关大捷,这让国名党高层官员开始正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审视军队战败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此时的郭汝瑰皱紧了眉头,眼望华北战场,久久不语。

南京保卫战

淞沪会战胜利后,日军兵分三路攻打南京。

蒋介石召开高级高级幕僚会议商议对策。

国民党军令部作战组组长刘斐直接指出固守南京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原因有三,南京无险可守,消耗极大的中国军队急需休整;日军乘胜追击三路齐进合围的威胁巨大。

白崇禧、何应钦等人表示赞同。

但蒋介石又开始寄望了,不但寄望于德国专家的工事固守方案,更寄望于苏联出兵的“等待时机”。

苏联希望中国牵制住日本,让自己腾出手来专心对付德国,所以答应在武器和军需上援助中国,甚至表示“如果日本将要取胜,那么我们将参战”。

不顾幕僚的建议,蒋介石一意孤行下令“短期固守”,预期守1至2个月。

由少数从战场撤下来的中央军以及粤军、东北军、南京宪兵队15万人组成的保卫力量。

经过13天的奋战后,南京各城门被攻陷,南京沦陷。

当日军突破外围即将合围南京城时,蒋介石又下令唐生智跑路了,“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

守军倒是撤了,但滞留南京城中的没得到撤退命令的士兵、以及伤兵、老百姓该怎么办?

整整30万人血染南京城!

拿下南京、徐州后,日本将目标对准了武汉。

蒋介石从南京一路小跑到了武汉,还没等踩热地皮,日军又要打来了,一旦武汉保不住,还得跑,最后也就剩下个易守难攻的重庆可以歇脚了。

保卫武汉,也就成了保住颜面、保住“九省通衢”这一四通八达战略要地的重要一战。

武汉保卫战

徐州失守后,蒋介石再次采用了德国军事顾问依托坚固工事防守城市的策略。

陈诚在武汉卫戍司令部召开高级将领军事作战会议上传达了这一作战思想。

在军备对等的条件下,防御工事的确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几次保卫战的结果却显示防御工事不但没有起到相应的效果,反而成了日军的活靶子,在日军飞机轰炸、大炮的集火下,让防卫力量遭到严重的减员,抗衡的阵地战最后变成了围歼战。

第54军参谋长郭汝瑰立即起身反对这种战略部署,认为“武汉作战应置主力于外围,首先要利用幕旱山脉和大别山脉的有利地形与敌作战,寻机予敌以沉重打击,当敌军接近武汉核心时,我长江南北的部队应适时自行撤退,凭借武汉周边的崇山峻岭之屏障,继续与敌人周旋。如此,武汉作战则可以持久。

其核心理论就一个:“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

这也是红军运用娴熟的游击战与持久战战术,凭借地利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以空间换时间,拖垮日军的后勤补给线,最终完成反戈一击。

这一战术得到了众多官员的赞成,打到现在,很多官员的下属都成了光杆司令,再拼下去,只能拼上自己的老命了。

陈诚将郭汝瑰的战略分析上禀给了蒋介石。

蒋介石其实早已经接到了中共方面的建议,正犹豫不定,见与郭汝瑰的战略思想不谋而合,终于改变了死守一城一地的战略,确立“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的作战模式。

李宗仁指挥第5战区在长江以北、陈诚指挥第9战区在长江以南联合夹江作战,保卫武汉;立足于外线,机动作战。

正是采取了游击战术,武汉保卫战打出了中日开战以来中国士兵最高涨的士气。

薛岳依托庐山天险,将日军第101师团第101联队全歼。

在王耀武指挥下,第305团团长张灵甫亲率敢死队占领万家岭制高点,切断日军第106师团退路,一举将其全歼,取得万家岭大捷。

在田家镇、广州相继失守后,固守武汉已经失去了意义,中国军队有序地撤出了武汉,留给日军的是一座燃烧了两天的空城。

出谋建功的郭汝瑰也就正式进入了蒋介石的眼界。

得知郭汝瑰还是陆大的学生,蒋介石很是高兴,他是黄埔、陆大的双校长,与郭汝瑰就有了两段师生情。

陈诚任命郭汝瑰为第五十四军参谋长,暂代第五师师长。

第三次长沙会战

为了得到支持战争的资源,日本决定“北上”,占领西伯利亚。

苏联能答应吗?双方数十万精锐部队在诺门罕地区一阵嘎嘎乱杀,最后日本败的连底裤都没了。

“北上”不行,只能南下,但南洋涉及到英国、荷兰、美国的利益,一旦开战,日本就必须面对持观望态度美国的报复。

日本试探性地在东南亚的扩张,果然遭到了美国的制裁,冻结了对日本的石油贸易。

没了石油,飞机、装甲车、军舰那就是废铁。

日本不宣而战,联合舰队成功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驻广州的日军第二十三军奉命进攻英军占领下的香港。

此时,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从第九战区抽调第四军和第七十四军南下增援香港。

日军第十一军司令阿南惟几则主动请战,率领6万部队先发制人进攻湘北,以牵制薛岳指挥的第九战区30万中国部队。

兵量接近5倍的差距,日军却旗开得胜,长驱直进,以至于被胜利冲昏了头的阿南惟几决定自个儿拿下长沙。

暂编第五师作为独立师参战,走马上任的师长郭汝瑰深深吸了口冷气。

部队成分复杂,军纪涣散,更离谱的是,军官一边吃空饷,一边还欠士兵军饷,小圈子特别多,以至于一到战场,整个部队乱成了一锅粥,这样的队伍能有多少战斗力?

郭汝瑰与副师长彭士量一起整顿军纪,冒着阻力清查空饷欠饷等不法行为,重点培训建筑工事,最终参与长沙会战时,整个部队焕然一新。

阿南惟几强攻长沙不克,又不肯撤军,最后变成了瓮中捉鳖。

如果不是日军的空投给力,国民党部队配合之间出现疏漏,日军高级军官阵亡的名单上就得添上阿南惟几的名字。

暂编第五师灵活机动的打法得到了总指挥薛岳的肯定和表彰。

郭汝瑰却没有丝毫的欣喜。

以多敌少吃败仗成为常态,不是士兵不肯拼命,是整个班子实在太过腐朽不堪,这样的政府怎么能担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蒋介石好大喜功,整日将“不成功便成仁”挂在嘴上捞取民心,不善于指挥便又喜欢指手画脚,以至于作战部队的部署乃至战斗常常被打乱;部队之间勾心斗角比比皆是,为了抢占军功甚至会消极出战;军官欺上瞒下,大捞好处而不顾士兵死活;为国捐躯的将士牺牲的意义何在?

郭汝瑰被调往国防研究院任研究委员,蒋介石点名要的“军界精英”。

鄂西会战

日军横山勇中将发动闪电战,让73军死伤惨重,一度触及常德大门。

常德是湘西重镇,川贵的门户,也是继武汉失守后为重庆大后方提供物资的唯一补给线。

蒋介石急召远征军司令官陈诚商议对策,陈诚为此制定出保卫常德的作战方案,并调集国防研究院四位研究员为方案护航,郭汝瑰便是其中之一。

三位研究员认为日军攻打常德的根本目的是要夺取粮仓,弥补日军日渐匮乏的物资,因此一致同意作战方案,并针对方案中的疏漏处做出了修改意见。

唯独郭汝瑰皱眉不语。

陈诚于是征求这位一手提拔起来干将的意见,而郭汝瑰给出了让人意外的见解。

“我判断日军这次兴师动众的目的,不是来抢什么粮食,而是要吃掉六战区的主力。”

走到地图前,郭汝瑰开始分析日军的部署,解答众人的疑问。

他指出日军以闪电式钳形攻势攻击洞庭湖地区让第73军伤亡惨重,但并没有集结顺势进攻常德,而是沿着长江北岸一线部署兵力,很大可能故伎重演,目的在于吃掉整个江南部队。

陈诚虽然有所顾虑,还是按照郭汝瑰的建议重新部署驻军。

果不如其然,日军第3师团突然掉头西进,与偷渡长江成功的第13师团形成钳形直扑第87军,而向常德北面行军的日军仅是佯攻而已。

陈诚立即电令前线各部迅速调整部署,紧密配合下,赢得了鄂西会战的胜利。

陈诚心服口服赞道:“这个郭矮子,真有两刷子!”

常德保卫战

暂5师在郭汝愧的严格训练下,成为了军中擅长野战工事修筑的强军,弥补了国军豆腐渣防御工事的缺点,郭汝愧调走后,在彭士量的带领下,暂5师依然以阵地战闻名。

彭士量奉命守常德的西北门户——石门县城,队伍一到,立即在城内、城外构筑了防御工事、巷战工事。

日军两个师团兵分三路攻打东、西、北门。

策应暂5师的第73军的15、77师先后被击溃,唯独暂5师仍然在日军飞机、大炮的轰炸下与日军3个联队进入拉锯战,阵地始终不丢。

石门城郊的红土坡上,暂5师一个加强营担任阻击任务,顶住了日军十次进攻;日军使用毒气依然不退,战至最后一人。

日军以绝对的兵力和火力,终于冲垮了石门城郊的所有阵地,直逼石门城下,再次被暂5师拦下,炸弹、炮弹横飞,无一人退缩。

日军突破北门,73军被包围,即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彭士量率领一个连撕开日军的包围圈,让军长汪之斌从日军薄弱的城西方向突围,暂5师断后。

日军开始突入城内,暂5师非战斗人员全部上场,经过多次战斗,终于将日军赶出了城。

此时,暂5师伤亡达到70%以上,还能战斗的包括伤员不足2000人。

日军再次攻入城内,暂5师只能凭借巷战工事牵制日军,坚持到天黑后退到城西。

拂晓,彭士量趁着日军防卫松懈的时候,率领暂5师残余人员按计划从城西突围,却在岩门口渡口遭到了日军的截击,壮烈牺牲。

他,是常德会战牺牲的第一位将军。

暂5师活下来的不足400多人。

暂5师坚守石门八昼夜,6000人打光了5000多人,为常德守军部署调动赢取了宝贵的时间。

郭汝愧闻知后内心一片悲凉,抹了一把泪后,全身心投入常德会战中。

常德外围战历经6天,徐家湖、河伏、德山遍洒英雄血。

常德东郊、大西门、北郊、南城每一寸土地,从此英魂常驻。

尘烟终于消散,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结束,中国军人伤亡五万余人的代价捍卫出中华民族的未来。

作战战略有问题吗?中国军人作战不勇敢吗?为什么战争的结果却如此让人悲伤?

面对民族危亡的关头,每个战士都可能再也回不来,可是却拿不到自己该得的微薄军饷,大后方的军政要员却过着挥金如土歌舞升平的日子,达官显贵们甚至还与日本人做着生意,这对喊着“不成功就成仁”的蒋介石该是多么大的讽刺?这还是三民主义吗?

整个政府腐朽烂到根子上了,郭汝愧替那些牺牲的英烈感到委屈。

不悔决定

国共合作抗日,在1945年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举国欢欣。

蒋介石着手抢夺战果,派郭汝瑰随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参加日军的投降仪式。

更离谱的是,军令部举行的大战研究会,已经不再研究抗日的细节,而是开始讨论打内战,如何阻止八路军、新四军出关的问题。

但是,表象却在向和平迈进。

蒋介石很热忱地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签下《双十协定》和《停战协定》,随后一致同意在和平建国纲领下共同实现民主宪政。

郭汝愧却看到了隐藏在和平下的阴影。

苏联与国民政府签订为期五年有效期的《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向中方提供军事、物资支援,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让中国军队拖住日军,确保自身东线的安全。

随着苏联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离间德日同盟关系成功后,转身就堵住了日军北上的战略,祸水东引,将日军引向南洋。

为了应对德国的军事入侵,苏联不顾中方的利益和反对,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将日军的战火引向东南亚和太平洋。

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就此进入冰谷期。

回过神来美国此时发现了苏联支援中国的奥妙,只要中国战场在,就能切断日军的补给线,有效缓解太平洋战场的压力,于是立马提供物资援助,让中国加入正式对日本宣战的队伍中来。

在日本投降前夕,美国为了避免中国发生内战影响自身利益和防止苏联在东亚的扩张,主动拉拢苏联来弱化中共的话语权,一心扶植国民政府,与苏、英签订了瓜分远东势力范围的《苏美英三国关于日本的协定》。

在美国的影响下,蒋介石为了换取苏联对国民政府的支持,主动放弃了协定中外蒙古的中立地位,让外蒙古从此离开了中国的怀抱,换来的是《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一纸约定。

这让中国人愤怒,部分爱国的国民党高官也觉得此协定不可思议,包括从战火中一路走来的郭汝瑰。

他的眼睛没有色彩,只是心里有了个让他终生不悔的第二个决定。

上一个决定是蒋介石发布“攘外必先安内”时,他选择了去陆大读书。

心向太阳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调动160万部队,向中原解放区突然发动全面进攻,揭开了全面内战的序幕。

背后有美国撑腰,以配备优良的430万国军去打仅有130万人装备落后的八路军,蒋介石自己都觉得有点大人欺负小孩子的味道,不过,他一直就喜欢这么个调调。

蒋介石根据美国特使魏德迈的建议,为提高不同兵种的协作战斗力,将军事委员会改组为国防部,使陆、海、空三军一元化。

参谋总长陈诚再次提拔了自己的爱将郭汝瑰,先是任命他为总长办公厅少将副厅长,随后升任国防部第五厅中将厅长。

由于与共军作战节节失利,陈诚认为这是作战厅的战略部署有问题,干脆向蒋介石保荐郭汝瑰为国防部主管作战部署的第三厅的中将厅长。

1947年5月12日,作战部厅长郭汝瑰应邀参加了蒋介石举行的家宴,宾主尽欢而散。

随后,号称铁军的国民党王牌部队整七十四师在在孟良崮战役中被全歼,师长张灵甫被击毙,而相距五六公里外的友军三日都没赶过去增援……

蒋介石气的拍桌子骂娘,除了进攻山东的图谋受挫的原因外,他是真舍不得这支在万家岭敢打敢拼的部队,张灵甫一死,等于活生生被人取走了一只胳膊,不疼那是假的。

如果张灵甫多坚持半天,整个华东野战军就被国军包了饺子,可惜饺子没吃上,馅倒是被华东野战军一口吞了。

最后,蒋介石只能将这场失利归结为张灵甫的傲性和陈毅、粟裕的运气。

辽沈战役,国防部参谋总长顾祝同亲自督战,也挽救不了锦州失守的命运,随后国防部召开作战会议,决定在淮海地区展开大规模决战,地点选在徐州、蚌埠之间的津浦铁路,并由郭汝瑰制定作战方案——徐蚌会战计划。

蒋介石在南京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徐蚌会战计划并未执行,深得蒋介石信任的郭汝瑰提出"守江必守淮的作战新方案,得到了蒋介石与顾祝同的赞成。

顾祝同完全遵照蒋介石“一点两线设防”的核心战术部署军队,将全部精锐兵团集结徐州,与宿县、蚌埠互为倚靠,“固守一点,四方驰援”,准备打一个漂亮的围歼战。

“剿总”副司令杜聿明却对郭汝瑰起了疑心,战前修改作战方案乃是大忌,他不敢去碰蒋介石的霉头,但拿捏郭汝瑰却是件轻松小事。

散会后,杜聿明单独面见蒋介石,说郭汝瑰可能是共产党安插在部队里的间谍。

蒋介石当然不相信,郭汝瑰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文武双全的将才,而且提出的战略部署往往契合自己的思想,要说郭汝瑰是间谍,岂不是说他有眼无珠?

蒋介石问杜聿明是否有证据。

杜聿明说郭汝瑰既不贪财也不好色,生活简朴作风正派,完全符合中国共产党的身份。

蒋介石痛恨部下贪腐成风但也无可奈何,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节节胜利靠的就是清廉的作风,好不容易有个一心为国像样的党国将才,还被打上了共产党的烙印,岂不是印证贪腐之军的名声。

杜聿明带着一肚子怨气走了,可喜的是蒋介石同意了他独自守蚌埠的方案。

但没想到的是蒋介石插手指挥的老毛病很快就犯了。

三次电令下来,先叫他去救黄百韬兵团,随后又叫他迂回避战永城去救黄维兵团,最后又叫他就地停止待命,结果黄维兵团在双堆集被重重包围后被俘,而杜聿明也在青龙集突围失败被俘。

和平起义

三大战役后,蒋介石的几百万精锐部队已经丧失殆尽。

郭汝瑰决心带兵去西南,经过顾祝同的保荐后,被蒋介石任命为七十二军军长。

在四川,郭汝瑰很快组建成了具备三个师实力的七十二军。

解放军准备解放四川时,蒋介石飞抵重庆,召开守卫大西南的作战会议,得知郭汝瑰组建七十二军完成后非常高兴,自然少不了好好勉励一番。

有郭汝瑰在,天塌不下来,蒋介石信心满满地回了泸州。

得到解放军由贵入川的情报,蒋介石电令郭汝瑰为二十二兵团司令,指挥队伍在长江、沱江一线的宜宾、泸州、内江布防。

解放军一路凯歌,相继解放宜宾东面的泸州、江安、南溪等地,52师兵临宜宾城下。

夜晚,一艘快艇驶向解放军军营,搭载国民党72军参谋徐孔嘉,他来表达起义诉求。

52师随即将这一消息电告上级,得到答复后派出一名参谋和一名政治部副主任进城谈判。

为了和平起义的顺利进行,郭汝瑰让52师派出一个加强营进驻宜宾城。

12月10日,郭汝瑰率部通电全国,宣告宜宾和平解放。

国民党川军邓锡侯、刘文辉部受其影响,也先后宣布起义。

蒋介石固守大西南的计划彻底破产,

同日,蒋介石从成都飞往台湾,眼望宜宾方向骂了句“娘希匹”。

郭汝瑰此时也眼望成都方向,看了一眼插在宜宾城头上的五星红旗,笑了。

民族富强指日可待,但不再属于蒋家王朝,而属于新中国,他,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成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图片均来自网络)

火箭中文网